“谁说不是呢?埃里克,但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他们的存在就好像是错误一样,很不讲道理。跟他们同一个时代的学者既是不幸的,因为也许他们本可以拥有的一切都会被这种人的光芒所掩盖,变得泯然众人。但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也许本来在有生之年不可能得到结果的问题,会在他们手上终结。这得看你怎么想了。”
埃里克凯迪听了这番话,抑郁的心情终究还是缓解了些,开口道:“好吧,罗伯特先生,你可以把邀请链接发来了,我会接受邀请的。对了,你们选择我是因为宁孑在投论文时,选择了我做他的审稿人吗?”
“额其实他并没有指定任何审稿人。不过埃里克,我觉得你完全不需要觉得被冒犯,考虑到他的年纪以及很少跟外界交流,可以想象他也许在数学界认识的人不多,所以嗯,事实上他投的论文没有任何一篇指定过期望的那位审稿人。”
不得不说这位数学年刊主编的话让埃里克凯迪心情好了不少。
这大概就是大数学家的风采了,大概宁孑压根就没想过要指定审稿人吧?又或者他根本不关心谁在研究这些东西,因为他的爱好是如此广泛,也许来不及关心谁在研究这些,就直接换了方向。
“感谢你的解惑,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帮我带个话给他,告诉宁孑,我非常荣幸能成为他这篇论文的审稿人。当然如果他有什么错误,我一定会找出来的。”
“当然!祝你好运。”
“谢谢。”
挂了电话,没等多久埃里克凯迪便收到了来自于数学年刊主编亲自发来的邀请链接,欣然的选择同意之后,他便开始了这次奇妙的审稿之旅。
菲尔兹数学奖获得者毕竟是有牌面的。
即便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使用双盲评审,所以会要求投稿者不要预先将论文发到论文预发布的网站上,但这些成名的数学家即便这样做了,他们依然会选择妥协。
并开始为宁孑的诸多论文寻找合适的审稿人。
这的确是很新奇的体验,因为一次要为七篇论文好审稿人,这个工作量其实是很大的。
别说这些论文都是同一个人发布的了,事实上对于数学年刊来说,同一天决定审核七篇论文的时候也并不多。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稿件都在初审时就直接被编辑淘汰了。
一般论文会找四到六位审稿人,即便按最少的人数计算,七篇文章也要联系近三十位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