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济北国兵殿后任务的刘延并不是寻常人,其人在周凤看来不亚于古之名将,性笃静、明赏罚,且智威兼备,能得士心。
周凤至今还记得其人作为自己的屯将,与他一起清剿济水寇,战后刘延分到了二百匹缣,其人曰“出血汗者,麾下士也。”乃悉分与吏兵。
这件事让周凤印象很深。不贪的将吏,尤其是能与下共享的,不是道德可靠的就是能做大事的。总之,哪一样都说明刘延不是凡人。
后来周凤一路升迁,也把刘延提拔到了部将的位置,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引给了他,但奈何此人已经有妻,还不愿意休,遂做罢,但也更重他了。
而这一次,不是实在要命,周凤是不会将殿后的任务交给刘延做的。但这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了嘛。
刘延接到殿后命,并没有太大的波动,接令后就整备所部带兵车出营砦。
营砦离汶水边其实并不远,估计也就三百步左右。但这三百步在泰山军的窥视下竟成了天堑,如果没有防御阵地,济北国出砦再多兵都会被张冲游骑给狩猎的。
所以刘延打算直接楯车相连,构筑一个甬道,打通津渡和大营的联络线。
甬道这东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楚汉争霸于荥阳的时候,汉军就在用。当时汉军的屯粮点敖仓在岸边,而汉兵驻守在荥阳,中间有段距离,每次汉兵运粮的时候都会被楚兵袭杀。后来刘邦就在渡口到入城的这段距离修筑了甬道,两面都是木壁防备楚军,自此敖仓到荥阳的运量道畅通无阻。汉兵也因此能与项羽相距岁余。
而现在刘延不过就是效前人故计罢了。
但实话实话,即便这个计策是前人用过的,但本身能从历史中吸取经验,还能因地制宜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不过刘延的计策虽然是好计,但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他短时间只能构筑一条大概二百步的甬道。
他率五百兵、楯车五十辆出砦,以四步一车来排布,他只能连二百步,剩下还有一百步就需要后撤的济北国兵自己冲刺。
但这已经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了,不是吗?
就这样,刘延命十人一什推一车,在汶水东岸呈长蛇一字排开。他们从楯车上搬下已经钉好的拒马,就放在了楯车甬道的前面。随后他们又用大铁硾将提前准备好的小臂长的铁钉顶死了楯车,这样五十辆楯车牢牢的钉在了汶水东岸上。
最后每车后就是十人的花队。前为三人大戟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