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中央财政陷入了危急,朱由检有几个手段,可以大笔的获得收入,比如发行国债。
这种后世的金融手段,在毕自严这种大明顶级的户部尚书手中,一定会爆发出足够的力量。
但是现在大明的问题是,大明的皇室的信用很有问题。
大明宝钞搞的大明百姓对于纸质货币,已经有了抵触情绪,利用大明皇室的威信去强力推行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会造成大明皇室信用的进一步崩溃。
越在金融危机、财政危急的时候,越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强推金融手段,这对岌岌可危的大明朝,无疑于饮鸩止渴。
但是在金融危机和财政危急的时候,朝廷勒紧裤腰带,减少吃喝玩乐,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很有必要,但是一味的减少投资是慢性自杀。
gdp,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其构成为三样,消费、投资、出口。
大明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财富高度集中在了大户的手中,百姓们的购买力极度贫弱,消费比当初洪武初年还要萎靡不振。
大明的海禁政策,更是进一步的限制了百姓们的创收能力,即使是大户们,他们的白银也只能埋在猪圈里,他们的工坊商铺也在萎靡,导致消费进一步降级。
海禁政策,也会限制了大明的出口,走私的危害除了没有政策的保护,还要面临着朝廷随时可能降下的天罚,海盗随时夺命。
而大明只能在洪武大帝的海禁政策下,进一步的内卷,加剧对内剥削。
投资建设港口、刺激出口,进一步开放海禁,将大明内部矛盾通过海贸进行释放。
这就是咬紧牙关投资四个港口,推行五港开放的原因。
至于朝臣们的支持则在朱由检的意料之中,大明朝的朝臣,早就意思到严酷的海禁带来的危害,而开放月港彻底将东南沿海的倭寇平复,也让朝臣们尝到了甜头。
但是五港开放政策,还必须得到地方的支持。
港口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地方人才,去进行实地考察、勘验、统筹、审计。建设过程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就需要采购物资,而这些物资,就会刺激当地的大户,对这些物料的生产展开投资,让工坊和商铺去生产和筹措物资。
而后在监理过程中,朝廷会派出一部分的官员,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在当地招募大量的人力,一个港口的正常运作需要雇佣的人手岂止是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