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怕他,大明也不怕他。”
朱由检放下了密谕,他的打算是以东方的义州作为掣肘,稍微拖延一下建奴的进攻节奏,为耿如杞增加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归化城之事。
但是事情,超出了朱由检的预料,建奴反而冒着风险,也要两线作战。
袁可立老神在在的说道:“万岁是不了解建奴,他们的人员冗杂,有建州女直,海西女直,蒙兀,辽民等等,他们只有不断的发动战争,才能保证内部的安稳,若是停止了战争,他们的同盟就会非常脆弱。”
“不过在臣看来,战事越是胶着,反而对大明越有利,建奴力大而不耐久,只要时间稍长,其势自解。”
朱由检倒是很赞同这个观点,在清军入关之后,多数的仗都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打的。
建奴八旗的力量,在入关前,已经表现出了战斗力费拉不堪的一面。
松锦之中,黄台吉都要拖着病亲自上阵,而在一片石之战中,若不是吴三桂背刺了李自成,谁胜谁负,谁有知晓?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呀。
孙承宗反而忧心忡忡的说道:“万岁,将山西全权交给耿如杞负责吗?倘若以后,再出一个关宁军又当如何?现在的保商团,有当初关宁军之勇,也有现在关宁军之虞。”
孙承宗的担心是并不是在构陷耿如杞,他代表的是一部分朝臣的观点,但是眼下正旦年关,不适合上书,就只能通过孙承宗说出来了。
大明朝廷对耿如杞可以说是薄凉寡恩到了极点,在山西尽职尽责,却被捕入狱,入狱之后,遭到了严刑拷打,五毒之刑。
哪里是一般人受得主的刑罚?
耿如杞作为山西方面的全权负责人,没有内侍,仅有不到百人的锦衣卫跟随监军,以耿如杞的为人和品行,不出半年,这些锦衣卫,还是否完全效忠朝堂?事无巨细的禀报耿如杞的行动?
一个品德高尚,个人感化能力极强的人才,因为能力和人品,而遭到猜忌,并非个例。
而孙承宗当年看祖宽,看祖大寿,看关宁军的总兵,哪一个不是忠心耿耿?一心为了大明舍生忘死,脑袋往裤腰带上一别,上阵杀敌?
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关宁军,不也慢慢的变了味儿吗?
时间在推移,人心易动,谁能够保证耿如杞永远的忠诚于大明?万一要是再养一个关宁军出来,大明皇帝又该如何面对耿如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