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顶山附近拦下敌军,归化城会恢复往日的繁荣。
“耿巡抚,京师来的诏书。”一个驿卒快骑到了正在调动军营的耿如杞身侧?灵活的翻身下马?将手中的一封信递给了耿如杞。
说是诏书,更多的像是私人信件。
督促出兵的诏书吗?
耿如杞忧心忡忡的打开了手中的信封,信里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却是让耿如杞会心一笑。
万岁这次依旧没有对归化城的战局有任何的最高指示,只是单纯的问候。
并且给耿如杞划了一条线?若是有必要,可弃守归化城?并且明言此信会在文渊阁备案,让耿如杞不要有什么后顾之忧。
本身归化城就是羁縻卫所?若是不可力守,可退。
说到底?代善能带着鹰犬来到归化城?是大明朝廷对不起耿如杞?而不是耿如杞对不起大明,若非宣府巡抚资敌,耿如杞这仗说不定都不用打。
宣府巡抚沈棨首先是大明朝的巡抚,能干出资敌的事,也是因为他巡抚的身份,而不是因为沈棨是耿如杞的同门师弟。
耿如杞对于这条推至大同的线,不置可否,大明与建奴屡战屡败,除了毛文龙稍微有点成绩以外,都不太能称得上捷报二字,大明皇帝判断归化城的局势十分危急,并且给耿如杞退路,是用皇帝信用背负了臣子的失土之责。
但是耿如杞是个地道的老西,轴的很,他清楚建奴的厉害,自然也清楚大明朝军队并非想象的那样废物。
知己知彼,是一个将领必修的功课。
耿如杞需要证明大明军并不是废物这一点,并不困难,打一个漂亮的胜仗就完事了。
这封信里,让耿如杞发笑的是万岁这等危急的情况下,居然又给了他其他方面的最高指示。
【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
判断大明皇帝的诏书到底是否出自皇帝之口,还是朝臣们代笔,最大的特点就是皇帝亲手写的手书都是白话文,这也算是当年朱元璋留下的一个传统之一。
圣旨讲究一个通传天下,天下读书人几何?皱巴巴的文言文,几个人能看得懂?
所以朱元璋喜欢白话文的圣旨,后来的大明皇帝都是以白话文为主。
但凡是文绉绉的,大量的排比,无数的引经据典,那必然是文渊阁或者司礼监代笔写出来的。
这句话很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