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后期卫所糜烂堪称触目惊心,几千官兵被几十个倭寇撵着杀,两个倭寇就能占领一座县城,几十倭寇都能转战数百里杀到南京城下,要不是城门关的及时,后果简直不看想象
卫所屯田成了军将的私产再不向朝廷供应税粮,镇守地方的卫戍兵成了只会拿锄头镰刀下地干活的农夫,数千卫所兵成了卫所大小军将家的佃农,这样的军队要是能有战斗力才叫有鬼
不过现在还好,按照老朱制定的卫所军屯制度是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简单点来说就是一个卫所当中有两成到三成的兵是完全脱产的战兵,以锤炼为主,而大部分则是屯兵,屯兵的任务是种地为主,训练为辅,真要有了战斗,自然也就是脱产的战兵打主力,种地的屯兵打辅助。
屯田制度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前两者无需赘述,商屯比较有意思也主要集中在边塞。
因为边疆粮食供应不足也会消耗朝廷大量精力,所以老朱同志灵机一动,要求天底下大商大贾有输送粮食运往边疆的义务,并且根据路程远近规定需要输送粮食的数量。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买卖谁他么得了失心疯会愿意干,就算老朱强制也没多大用,商贾有的是应对的法子,于是老朱同志又规定根据输送的粮食多少给予发送一定数量的盐引。
这年头什么最赚钱,盐说第二谁敢说第一!网
于是这一手充分调动了商贾的热情,但是粮食输送实在是耗费太大,于是商贾就在边疆雇佣大量人手开垦屯田,种出来的粮食按照民屯交税,再按规定缴纳掉自己该承担的军粮,最后还换到了盐引,当真是一举两得。
冯毅不算老丈人的老丈人,扬州大盐商刘家在潼关外面就拥有数万亩的屯田。
还有就是最重要的税收,官府可不管是不是商屯,但凡不是军屯被开垦出来的土地都按民屯交税,一亩三到五斗不等,要是不算苛捐杂税,这个税额委实不算太高。
至于军屯,按照如今的税制,军屯一亩每年需要缴纳一斗的税粮,那么十五万亩军屯,扬州卫每年需要向官府缴纳一万五千石的粮食。
扬州可是鱼米之乡,一亩地的粮食产出差不多能维持在三石以上,按照一亩地净得三石粮食来算,一年收货就是四十五万石。
一个兵卒一年得十五石的粮饷,一卫六千八百官兵也就十来万石,这还算是高的,那么多出来的粮食去哪了?
难道被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