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良的提示下,朝廷开始了全面的封侯工作,群臣的情绪一时平静了下来。
刘邦的股肱之臣中,有两个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第一个人是留侯张良,他辞去官职,托病不出,默默地退出了权力漩涡。对于权力,张良是很释然的,他辅明主,位列侯的人生梦想都已经实现,对他来说,此生足矣。他谨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古训,他开始深居简出,除了在一次保太子的战斗中再次露了一手后,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行踪成谜,只留下了得道成仙的传说。
与张良对权力的释然相比,淮阴侯韩信显然没有从压抑中醒悟过来,他被降封后,经常郁郁寡欢,托病不朝,耻于与大臣为伍。
在刘邦看来,韩信的行为无疑是在向自己,向朝廷抗议,他在挑战自己的权威。
对于这样的人,刘邦没有勇气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认可和欣赏韩信的能力,但他的内心还怀着一种恐惧,一种源自心底的恐惧。所以哪怕刘邦他自己战死沙场,哪怕韩信多么能征善战,哪怕未来战事会有多么频繁,弃用韩信已毫无悬念。
然而,韩信始终无法看透刘邦,始终无法放下对权力的眷恋。佛家有贪嗔痴三毒,更有求不得之苦,韩信完完全全地陷入了又毒又苦的困境中,如果那时候有佛门或者心理医生,能对他进行心理干预,韩信或许能走出困境,找到心灵的另一个支点。
只是如果而已。
当然,不管张良和韩信将来的命运如何,不管他们是否刻意低调,人们都不会忘记他们留下的人生轨迹,不会忘记他们为这个辉煌的帝国所做的一切。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也是历史的骄傲。
在刘邦的心里,没有了大元帅更没有了大将军,韩信只不过是过去的一个符号而已,韩信没有了兵,就像是拔了牙的老虎,关进笼子里的鹰隼,对他已经不会构成任何威胁,所以,他对韩信的态度很明确:不理,不问,不用。
没有韩信,他相信自己照样可以统御千军万马。
刘邦摊开大汉王朝的地图,看着那万里河山,不禁感慨万千。
巍巍大汉,壮哉河山。巍巍大汉,美哉河山。
在良久的注视中,他突然发现韩王信的封地竟处于天下的中枢要地,而且与长安近在咫尺,也就是说,如果韩王信不听使唤,他便可以直接威胁皇城。
想到这里,刘邦的后背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