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见,一个小黄门说太后让她去慈庆宫,从宝岐司到慈庆宫,要么穿过中轴线的工地,要么走外城,王夭灼走了两步就察觉到这个小黄门面生,顺从的走了两步,拔腿就跑。
那一次,冯保把四个宦官,全都沉了井,这些个宦官背后究竟是谁,不得而知,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是他们必须死。
这种收买是很常见的,比如王谦王收买,就喜欢收买别人的近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张居正的丁忧致仕的风波,短暂的平静了下来,朝政在逐渐恢复运转,穷兵黩武的皇帝,还要对全宁卫动武,反对穷兵黩武的风力在酝酿,邸报上无数的笔正,在对动武提出质疑。
这种质疑的风浪有着越来越强的趋势,就在这时,大宁阅视给事中周良寅和辽东巡按侯于赵的一本联名奏疏入朝,在朝堂炸开了花,直接把所有的目光吸引走了。
两人上奏,在塞外寻位修建城池行宫。
上一次动武,密云总兵汤克宽的阵亡,震惊朝野,这可是大明朝万历以来,第一个阵亡的总兵,汤克宽的阵亡意味着:大明不是战无不胜的,只要是战争就有输赢,赢了固然极好,可是输了,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万一北虏再次入寇京畿,皇帝又如何交待?
而侯于赵的意思是,在北古口外寻找合适的地方修建皇帝行宫和城池,防止北古口再被突破。
北古口是个关隘,一旦北古口有警,那就可以从塞外高墙支援北古口,两面包夹,击退来犯之敌。
侯于赵的想法是基于大宁卫的成功经验,但是大宁卫距离北古口距离又过于遥远,所以,另选一地建城,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地址还没选好,但是大明这架机器转动起来之后,修一座塞外大城,并不是难事。
侯于赵的这个想法,有趣就有趣在,从被动的依靠燕山防线,变成主动向草原埋钉子,塞外有一座这样的城池,敌人就无法绕开,必须要突破这座城池,才能继续南下,否则腹背受敌。
而这座城池阻敌的时间,能给大明更多的反应时间来组织防御。
塞外建城反对者众,赞同者亦众,为了这事,朝臣们开始喋喋不休的争吵着。
反对者说的很有道理,塞外土地贫瘠,不适合耕种,建这样一个城池,必然要强军镇守,建好建,养难养。
拿什么来供养这个城池?难道就靠腹地输送?运粮损耗极大,建这么一个城池,就是在大明早已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