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以现在上海船厂已有的船只数量还不足以运回足够的粮食,还要扩大生产啊!都是烦心事,还没人能帮自己,诶!看来还是要走穿越前辈的老路了——建学院!只有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办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啊!说干就干,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
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
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
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
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
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开皇十三年(593)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
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
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
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