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左轮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了。
伯丹二型步枪的问题同样很严重。
伯丹二型射程近,精度低,其锥形枪刺居然是固定在枪口上无法取下来的,这就让乔治很难受。
锥形枪刺除了在刺杀的时候有用,其他时间根本用不到。
剑式枪刺平时装在刀鞘里,需要拼刺刀的时候才装上,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当做匕首使用,更美观也更实用。
乔治尝试把伯丹二型的枪刺弄下来,遭到叶罗欣的阻止。
“公爵,不能这样做。”叶罗欣好像达莉亚被人抢走了一样。
“为啥不能?”乔治对四棱枪刺深恶痛绝。
其实四棱已经是改进后的型号了,伯丹一号的枪刺是三棱。
欧洲国家都已经开始大面积换装更实用的剑型刺刀,俄罗斯却在枪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俄罗斯不是不想换,而是换不了。
俄罗斯落后的冶金水平,导致俄罗斯生产的剑型刺刀的韧度不够,在寒冷的冬季,剑型刺刀在使用过程中频频折断,所以只能用枪刺。
可沙皇又要改。
那怎么办?
于是就三棱变四棱。
改了吗?
确实改了。
改进了吗?
没有。
所以之所以坚持用三棱枪刺,不是什么淬毒,也不是什么伤口不好愈合,根本原因就是冶金水平不过关。
不过俄罗斯对刺刀情有独钟也是真的。
俄罗斯帝国最著名的军事家苏沃洛夫,在他的著作制胜的科学中曾经说过: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
这话放在苏沃洛夫那个年代没错,毕竟苏沃洛夫那个年代用的还是前膛枪呢。
前膛枪时代,欧洲战场上很少有军队能和俄军在白刃战中占到便宜。
第6次俄土战争期间的雷姆尼克战役中,7000俄军和1.8万奥匈军队趁夜冒雨突袭10万土军,在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正是苏沃洛夫指挥俄奥联军,以大炮加刺刀的方式打了个漂亮仗。
那一仗俄军只有44人阵亡,300余人受伤。
土军溺毙逾万,逃散者不知其数,重新集结后,十万大军只剩下1.5万人。
也就是这一仗,让奥斯曼帝国坐实了“欧洲病夫”这个绰号。
到了19世纪中后期,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