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了他们这么多人一起前来
宋代的制书,可分为内制和外制。
前者由皇帝直接控制,但是涉及的内容非常少,只有宰辅重臣,皇后,亲王等大除拜才会用到。
绝大多数的政务,都属于后者,也就是外制。
按照政务处理的一般流程,各级公文先送到政事堂,交由中书拟定处理意见。
正常来说,是当天知印的宰执主拟,其他宰执阅看签押后,最终形成‘熟状’,送入宫中最终裁决。
若皇帝阅看后觉得并无不妥,则在其上画可,命人将熟状送回中书,若觉得需要再议,亦会将熟状退回中书,要求重拟。
直到这一步,事实上都还没有涉及到正式的制书拟定。
只有在皇帝画可之后,中书拿到已获皇帝批准的熟状,才会写出‘词头’,交由舍人院拟定需要颁行的制书。
舍人院拟好制书之后,需要再交回到中书宰执副署签押,最后,送入宫中用印,付外施行。
不过,要知道的是,后面的这些步骤,其实就是流程而已。
皇帝画可的熟状虽然并非制书,可实际上代表着皇帝和宰执的共同意志,已然具备了足够的效力。
如此一来,可就有意思了。
因为刚刚太后说的是官家对制书有意见,但如今,宫中处理政务的是太后本人。
也就是说,这件政务已经走到了最后一步,中书宰执没有意见,太后也没有意见。
偏偏到了最后用印的这一刻,官家提出了反对
所以,太后召他们前来,是为了让他们来‘说服’官家?
又或者更直白的说,是为了让他们来‘教育’官家的任性?
众人心中念头转动,一边回忆着近来拟定的熟状有哪个会引得官家的不满,一边又在揣测着太后的意图。
这个时候,丁谓直接开口道。
“先皇驾崩前早有嘱咐,官家年幼,诸事当由太后权兼处分,今制书既已拟定,便是已经中书进呈,太后画可,只待用印而已。”
“官家此时提出异议,且因此而兴师动众,召众宰执共议,实则是令朝事平添繁冗。”
“臣知太后素来以严律官家,不知何以今日如此纵容官家胡闹?”
不出意外的是,丁谓一张口,便是不客气的指责赵祯胡乱掺和政。
最后的那句话,看似是在质问刘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