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大同盟,某种意义上还是个较为松散的组织——当然,各盟同大同盟中央由于技术指导,以及各盟之间由于生存互相扶持,联系都还非常紧密,彼此关系也不错。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地盘逐渐逼仄,乃至吸纳南方、北方更多的势力进入后,当下其乐融融、亲密无间的协商体制必然要出问题。进一步整合大同盟,使其变成真正的国家——尼国,迫在眉睫了。
现在的情形颇类似商朝或者周朝分封前期的时代——独处的部落、散装的国家。殷商由于没有处理好商王朝中央和各诸侯国的关系,被诸侯国们新推举的“共主”周国所灭。而周建立后,又面临国家“散装”导致的执政危机,不仅仅是武庚之乱和管蔡之乱这种直接的威胁,在古代交通、通信均极其不发达的情形下,王朝中央只能控制“王畿”一带并不辽阔的土地,其余的土地则由诸侯国占据。这些诸侯国名义上服从王朝中央统治,承担供养朝廷的义务,但自主性极高,说反叛就反叛,说不理你就立马划地自守,你中央还很难讨伐他们——距离和通信在那个时代真是大问题!
不分封诸侯国呢?更不行,那个年代除了“诸夏”的王朝和诸侯国外,还有大量的“蛮戎夷狄”部落生活在离王畿并不远的地方。若周边的土地诸夏的诸侯国不去占领,单靠王畿又控制不了如此大的地盘,则会便宜了这些部族,催生更强大、更可怕的“外敌”!
两害相权取其轻,分封制的实施是唯一选择。周王朝鉴于诸侯国不易管理,便通过分封同姓诸侯、同异姓诸侯联姻的方式,使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通过血缘和姻亲关系紧密团结在一起。而由于各诸侯国相对自主,在新占据的土地上便能顺利实施统治,滋生人丁、积累财货,从而扩大控制区域,进一步挤占各“蛮戎夷狄”的生存空间,直到将他们完全吞并,令华夏民族占满东亚这片最大的膏腴之地。
西周在分封之时,大诸侯国里,除了齐国(姜姓)、宋国(子姓,商王室后裔)、陈国(妫姓)等,其余的鲁、晋、卫等大国均为周王室的姬姓国家,并通过相互联姻,形成了王朝同大国之间的利益共同体,一同维持着周王朝的运转和发展。
当然,随着世代传承,王室和诸侯国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淡,关系也愈加紧张;同时,随着齐、楚、晋等大国数百年的扩张和积累,其规模已经同王畿势力相差无几,强干弱枝之势不复存在,地方权力已经开始对中央权威产生威胁。随着周厉王企图削弱诸侯国却遭放逐、周宣王拟通过对外战争扩大王室实力却遭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