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很少有高层倾轧导致的全国性灾难,确保了每一代的最高权力(名义上的)顺利延续。而相反的,某种意义上,明朝所有的灾难都是源自宗法制被破坏:
太祖朱元璋自太子朱标死后,竟立长孙为皇太孙继承人(他此时还有不少儿子),埋下了靖难之祸的伏笔。而成祖虽是老四,但在老大老二老三均在太祖之前逝世的情况下,反而成为了宗法制下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后世说成祖“奉天靖难”是受到建文帝和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削藩逼迫,但其中,是否有成祖本人认定“即位的本该是老子”的心理作祟呢?不得而知。
英宗朱祁镇“北狩”以后,出于权宜之计,其弟朱祁钰成为新帝,依靠年长君主应对亡国危机,太子朱见深未按顺序即位。虽然效果不错,靠着于谦等一干人才的谋划渡过了危机,但也埋下了“白龙鱼服”和“夺门之变”的祸根,最终“南宫为正主”,景泰帝大概率死于英宗之手。
嘉靖朝,宗法制终于显露出些许问题——仅仅是些许而已。对于动辄一大堆儿子的古代人来说,皇室子嗣(男丁)断绝几乎不可想象,但偏偏发生在武宗朝——孝宗朱祐樘由于一生仅一位妻子、一位儿子,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模范好皇帝”,但这位“好儿子”武宗朱厚照却并没有生出儿子
问题麻烦了。
理论上,按照宗法制,若皇帝死后没儿子,则应由顺位的弟弟(即上一任老皇帝事实上的长子)即位,称为“兄终弟及”,但老皇帝也没其他儿子了!
那也简单,找“老老皇帝”的孙子不就结了?宗法制也是这么要求的——先保后君嗣,再依照顺位保先君嗣。明朝廷选了武宗的爷爷、宪宗朱见深在世之长孙——兴献王朱祐杬长子朱厚熜即位。问题来了,兴献王朱祐杬算不算皇帝?
很难啊!算的话,中间隔了一个小辈儿武宗;不算的话,世宗朱厚熜(嘉靖帝)又成了“孙辈即位”,跟建文帝一样了嘉靖帝最终通过暴力迫使大臣们屈服,自己则由于“大议礼事件”变得同文官集团疏离,最终酿成“严嵩乱政”、“庚戌之变”等恶劣后果。这也算是宗法制留的一个小尾巴带来的插曲。
万历朝,由于万历帝朱翊钧宠爱郑贵妃,偏爱其所生次子福王朱常洵,希望废长立幼,于是同文官集团进行了数十年的斗争,期间引发了“万历怠政”,皇帝为同文官们斗争,数十年不上朝,文官也几乎停止任命;同时,夺嫡之争极大地影响了皇太子朱常洛的身心健康,以至于即位成为光宗泰昌帝后一个月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