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帮忙采编大名府第一张小报,先生也欣然答应。
离开杨家的时候,先生还嘱咐他:“好好与你嫂嫂学。”
从那往后,先生院子里就总会聚集许多读书人,他们有时候抚掌大笑,有时候争吵的厉害,只等先生说几句话,那些声音都会消弭于无形。
杨钦从那时才发现,先生比他想的还要厉害。
可惜直到现在,小报还没完全弄完,先生也愈发焦躁,他们去读书都要再三小心,生怕惹得先生不高兴。
杨钦是喜欢读书的,但他也想先找些活计做,避开先生,不料嫂嫂却不应允。
“嫂嫂,”杨钦忽然想起来,“那小报能赚到银钱?”
谢玉琰摇头:“不能,只会亏银钱。”
杨钦睁大了眼睛:“那”
“眼下我们银钱不够,亏的少些,将来银钱足了,就会亏得更多。”
杨钦僵在那里。
谢玉琰抬起眼睛:“怎么?”
杨钦深吸一口气:“既然这样,嫂嫂为何还要弄这些?不如我们不要做”
谢玉琰抬起眼睛,神情淡然:“眼下亏的多才是好事。”
亏得多,买的人多,印的自然也就跟着多起来,等大家都接受了小报,每份小报自然要涨银钱,到时候就不会一味的赔钱。
不过她说后面还会亏钱,因为她准备在小报上投入更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小报都很难赚回来。
但她心中清楚,在她准备做的买卖中,小报最有用处。
何氏一晚上都没睡着,一会儿梦到三房发达了,几箱子几箱子的金银抬进去,一会儿又梦到自己卑躬屈膝地求谢玉琰帮忙,似是她在族中做的事都被谢玉琰知晓了
急切中,她差点哭出声,不过也正是这样一挣扎,让她从噩梦中醒来,睁开眼睛一瞧,身边的老爷不见了。
何氏披上衣衫在外间的书房中找到了杨明经。
杨明经正翻看面前的纸笺,那都是这些日子永安坊报上来的案件。
那位刘讼师就像是长在了永安坊,每天早早来到杨家,晚上才离开,已经写了七八份状纸递去了衙署,本以为这就差不多了,谁知道人不但没少,反而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甚至有别的坊民混在其中,杨家每日灶房里热水不停,都是照应这些人。
要命的是,方坊正还会问起杨明经那些案子,谢家还背地里敲打他,让他管束谢玉琰,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