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藩吗?
他当然是劝谏过陛下的,不只是他,多少朝廷重臣都因此事劝谏过陛下。
但很显然,陛下并不会采纳。
较真起来,这祸乱的根源,还真就不是因为太子,而是出在陛下身上。
“殿下已经很久没有去过崇贤馆了。”
“魏王的文学馆,招纳了许多文士,为其出谋划策,编纂典籍。”
“臣听闻太子早间校场演武,然如今天下升平,往后太子继承圣位,主在治国之道。”
“此番太子赚取钱财之后,当多招纳贤才,或也可像魏王一般,编纂典籍。”
张玄素已经没有最初那般强势了,但还是很记得他劝谏的方向。
李承乾觉得应该给一些事情让张玄素去做。
不然总是盯着自己,这里也说,那里也说,还真的很烦。
思索后说道:“编纂典籍,张公说得在理,然效仿魏王,不过是拾人牙慧。”
“孤这些时日,确有编纂典籍的想法,却不似魏王那般括地志。”
“而是要将大唐百工之技艺,收录成册,编辑成典。”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古人种植粟米,水稻,历经多少年,而后懂得人耕,牛耕,播种,插秧,草长锄除,虫生火烧。”
“汉初之际,人们使用竹简记事,直到造纸术的出现,当时纸贵,如今到我大唐,已然人人可用。”
“另有百工之技,传承,改良,推成出新。”
“如此技艺,何不记录成典籍,供给后人学习,在此间基础上,再行改良,创以新高?”
“有此典籍,农夫能更好的种植,提高亩产。”
“织布,染色,造纸,粹精,冶铸,舟车,锤锻,我大唐的百姓,可以学习各种技艺,得一技之长,便可养家糊口。”
“从学到的技艺里,在经过不断的实践,从而发现更为便捷的方法,让我大唐文化,更为繁荣璀璨。”
“这般典籍,张公你说,能比得过魏王的括地志吗!”
张玄素的面色有些潮红,随着太子的话语,逐渐激动起来。
“比得过,自然是比得过,不,魏王的括地志怎能与之相比。”
“若此书能成,必将千古垂名,万古流传。”
“集我大唐之文明为一书之中,这等奇思妙想,臣已不知该如何形容。”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执笔见春秋 作品《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第二十四章 孤要编纂一书,名为天工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