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对你三分恨,你对孩子用七分狠,用这样的方式来纠正孩子对你的态度,永远也得不到好的结果。那么,面对恨你的孩子,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父母又该如何去做呢?
十六岁的杨青山进入高中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他似乎喜欢和他的爸爸对着干。父亲因此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一发现青山有什么不对,就会给他一顿训斥。面对青山在足球场上的疯玩,他给孩子报了一个小提琴业余学习班,想以此来收住孩子的玩兴。
自从被父亲逼着上老师家去学拉小提琴后,青山和他酷爱的足球已经分别好几个月了。严厉的父亲坚决不允许他再踏入球场半步。每当他在老师家拉着枯燥的曲子的时候,对于足球运动的渴望使他痛苦难奈,他渐渐地对自己的父亲产生了怨恨之情,并且这种怨恨在他所拉的曲调声中渐渐地加深。杨青山在日记中写道:“我恨自己的爸爸,希望有一天他在下班的路上能被车撞成一个植物人,这样,我的爸爸就不会再这样不讲道理了。”
父亲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很快地就改变了自己对孩子的策略。一个周末,孩子的同学来约青山去踢球,父亲居然答应了孩子的要求,父亲唯一的条件是,要孩子带老爸一块去“练练脚”。周日的外出踢足球,虽然球踢的不是很精彩,但孩子却显得很高兴,父亲也很开心。回来后,父亲对孩子说:“和你一起踢球,我锻炼了身体不说,也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在球场上能感觉到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代。”父亲舒心地笑了笑,接着说:“你在球场上和那么多孩子一起玩你喜欢的东西,那是你最开心的事,看来我叫你学拉小提琴是错的了。这样吧,爸爸准许你今后踢球。”听完父亲的这番话,青山的眼里盈满了泪水,这是孩子的委屈得到理解后,压抑的心情得以释放的结果,孩子对父亲的怨恨也随着眼泪的流出而减少了大半。
在那以后,父亲改变了自己“专政”的态度,说话时特别注意少用“你应该”、“你必须”等强制性口气了,让孩子做事也试着用商量、征询的语气,父亲改变了居高临下的俯视式的教育。没过多久,青山与父亲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角度地去为孩子着想。比如:和孩子一起玩耍,和孩子一起说笑,和孩子一道争论……在孩子的特点和大人的教育方式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父母才会把握好这个“最佳的结合点”。
1.平等对待孩子。对于一些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苦衷,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远廉 作品《父母怎样正确教育孩子》第五节 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