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同意林小壮的旁听调查,适当的时候,他们还给她提供不少帮助。
林小壮旁听课程,针对性地调查,将山村的学生和镇上的学生分开,着重地观察课堂上的情况。
就是在山村和镇上这么短的距离,她已经察觉到差距明显存在。
林小壮和周校长发现得差不多,她主要记录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堂上存在两极分化
镇上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山村学生几乎没有主动举手,而且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口语表达含糊不清。
比起山村里二年级及以下的孩子,这些都算是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可是“被迫”起来回答问题是,照样是回答问题表述不清楚、不规范和不完整。而且,表达的内容简单而浅显,词汇贫乏。甚至还有发音不标准,声音不响亮,说话颠三倒四,夹带严重的壮语方言,让人无法听清要领。
二、课余时间不肯交流
镇上学生相对勇敢而落落大方,山村学生比较含蓄而显得上不了台面。不少学生在课上不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跟老师同学交流,就算是看到熟人,也常常视而不见,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遇到师长,也是勉强打个招呼,或是干脆扭头就走。如果碰到校外生人来访,更是有多远躲多远。
三、成绩跟口语没关系
山村学生能吃苦,也有成绩优异者,这些学生日常不说话,上课很认真,但是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明明脑海中或是草稿纸上已经想出了答案,就是不敢主动站起来和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不好意思说,怕同学笑话自己。
成绩好的学生都有这样的心里,那成绩差一些的呢?在班上,在学校里,大家都是相互认识的老师同学,他们都不敢说,更何况是在陌生人面前呢?
四、
林小壮在厚厚的笔记本上,总结了很多问题出来。
她表示很担心,这些现象会成为他们今后人际交往的障碍,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使得他们痛失自己发展的良机,从很小的时候就局限了自己长大的道路。
林小壮从镇上又回到山村,从群众中来,又从群众中去,跟周老师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周老师也表示道:“这是已经存在多年的严重问题,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早就在反思,如果这样的问题一直存在,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成长,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再往大一点说,势必会影响我们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