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骑的前身是百骑司,在贞观、永徽两朝都是天子手中最锋利的刀和最得力的眼睛,虽然这些年有些没落了,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底蕴上远远不是刚成立不久的内卫能比的。
武幽兰相信只要秦睿愿意,可以轻而易举的把自己查个底掉,这与其调查秦睿是同一个道理;既然明知道瞒不住,早早晚晚让人家探知事情的真像,那所幸还不如说出来,大伙都省事。
秦睿猜的没错,武幽兰与李氏三兄弟是熟人,而且不是一般的熟,因为他们就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妹,那三位全都是他的兄长,;至于为什么一方姓李,一方姓武,那就可就说来话长了。
早在永徽元年,李愔为御史大夫李乾祐弹劾,高宗对荆王李元景等宗室说:先帝栉风沐雨,平定四方,远近安宁,四方统一。上天降下灾祸,先帝突然弃我而去。朕继承大业,恐惧的好似用朽索御马,与诸王共忧患,以保家国。
今蜀王游猎没有节制,侵扰百姓,县令、典军,无罪被罚。阿谀奉承就高兴,违背意愿就发怒,这样做官,怎么共理百姓?历观古来诸王,如果能动遵礼度,则能福泽子孙;如果违反典章,则会很快被诛杀。李愔为三法部门所弹劾,朕感到很羞辱。
于是,公正无私的先帝下旨贬李愔为黄州刺史,算是拿他开刀,起到震慑诸王宗室的作用,巩固了刚刚坐稳的帝位;而迎合上意的御史大夫李乾祐恰恰是长孙无忌提前为自己外甥安排好的,太宗皇帝留下这么多皇子,不拿出来利用一下太可惜了。
之所以在诸多劣迹斑斑的宗室中选择李愔,这还要归咎于他嚣张跋扈,不知收敛的性情,李治为晋王时,两兄弟之间没少闹矛盾,所以登上帝位的李治公报私仇也是人之常情。
转眼间到了永徽四年,因房遗爱谋反案牵连到其同母亲兄吴王李恪,李愔受到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显庆五年长孙无忌获罪,李治就把迫害宗室兄弟的罪名全都推到元舅的头上。
李恪被初次平反追封郁林王,李愔改封涪陵王亦在当年,但此后再也回过长安。此举对于李治来说可谓两全其美,一举双得好事,不仅收回实权,清楚掣肘的长孙一脉,更是赢得宗室们的绝对拥护。
自古以来,君臣之道就是如此,君王万万年,臣子万万死,皇帝老子是不会错,错的就只能是臣子,所以即便知道李治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宗室的老老小小们也得捏着鼻子认了。
时也,势也,李治也好,李氏诸王也罢,都只是顺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