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函谷关都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雄关’,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名。
因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又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被称之为‘函谷’。
最早的函谷关,是战国时期占据关中的秦国所建,位于后世河南省灵宝市北十五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七十五公里。
汉函谷,则是在秦函谷的基础上东移了将近一百五十公里,位于后世洛阳新安县内。
而无论是秦函谷还是汉函谷,之所以能分别在所处时代担负‘把守关中门户’的重任,都是因为函谷关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函谷关形成了两道天然的屏障:秦岭,以及黄河!
不对,此时的黄河还不叫黄河,叫大河。
如果说秦岭就像是一只巨大的手,将关中大地托举在大汉版图之上,那大河就像一顶毡帽,遮住关中东北的方向。
函谷关,正处于这只手和毡帽交叠,为关中提供双重保护的交汇之处。
若想自函谷关而入关中,首先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渡过大河——此时的大河虽然还没有如后世那般泥沙淤积,但其水势依旧凶猛,绝非寻常人可轻易渡过。
渡过大河之后,则是一片约数十米宽的河滩,以及在河滩尽头拔地而起的秦岭!
这条长达数十公里的河滩之上,秦岭唯一一处‘缺口’,就是函谷关之所在;也只有从这道相对平缓的峡谷,才能顺利的踏入并穿越秦岭,从而踏入关中。
这才是函谷关能被称之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缘故——无论是战国时的主流兵种:战车兵,亦或是汉初的主流兵种:重步兵、弓弩兵,都很难在函谷关守卒众目睽睽之下安然度过波涛的大河,在狭窄的河滩登陆并形成阵列,随后顺利通过宽不过十数米的函谷关。
时值春三月,函谷关附近人迹寥寥——实际上?在汉室严格把控人口流动?几乎对所有关隘都施行军事化防守部署的前提下,别说把守关中东门户的函谷关了?即便是南边的武关?也是无论春夏秋冬,都处于‘无人问津’的凄凉状态。
这就使得在函谷关卒眼中?那队刚乘坐楼船度过大河,还没来得及完全踏上河滩的人马?显得格外醒目。
待等那队衣着华贵?上百人随行的队伍在河滩完成登陆时,一队由五人组成的关卒便出现在了约百步开外,警惕的打量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