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刘启一琢磨,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就又封了刘富为红侯,任为宗正。
事情到这里,本该就此结束,但问题却也恰恰出现在了刘富华丽泥转,从‘逆贼’转变为‘人臣典范’一事上。
吴楚之乱三月而平,吴国被削为郡县,楚国,就不适合划入中央管辖了。
若不然,天下必然会议论:吴楚反,莫非是朝堂图谋吴、楚之土,方逼反?
自然而然的,楚国的处置问题,就摆在了景帝刘启的面前。
不能废为郡县,那就只能再派个刘交的后代去做王;刘戊谋反自杀,刘戊的儿子们自然也躲不过一死。
父死子替不成,只能是‘兄终弟及’,甚至是再往上推:刘戊之父刘郢客无他子,只能从刘郢客的兄弟当中选。
刘交有七子,其长子,即首位楚王太子刘辟非,没能熬过老爹刘交,早早死在了刘交之前。
老二刘郢客,便是刘戊老爹,且独刘戊一子。
根据击鼓传花,立嫡立长的准则,继承楚国宗祠的,自然应该是刘交第三个儿子:平陆侯刘礼。
可是,在刘交四子刘富上演了这么一出‘大义灭亲’之后,事情顿时就复杂了。
刘礼为刘交之子中,且是在世的元王子中年纪最长者;刘富又是新鲜出炉的‘贤者’···
立长,还是立贤?
这个问题在当时,已经是第二次摆在景帝刘启面前了——太子刘荣年长,然其母不贤,该当如何?
无可奈何之下,景帝刘启只能将此事扔给太后老娘,窦太后处置。
最终,窦后还是决定立长,以楚元王刘交三子刘礼继承楚王之位。
刘礼继位为楚王,在位三年而亡,是为楚文王。
而刘富也同样在三年后去世,是为红懿侯。
实际上,别说是景帝不知该当如何了,哪怕景帝拿定了主意,最后的诏命,也依旧要由太后来下。
再结合汉家以孝治国的方针,也可以这样说:在诸侯王人选的决定之事上,太后具有一票否决权。
只不过大多数时候,太后为了不和皇帝儿子闹别扭,都会顺从皇帝的心意。
即便对人选不满,也会温和的皇帝商议,当某一方说服另一方时,再下定论。
而现在,刘弘想要将坐拥九郡的齐国,削为仅一郡之地的‘新齐国’,自然也要跟太后张嫣沟通好。
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