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之后,汉室皇帝普遍会有一个十分骚包的操作:授田。
理由五花八门:朕高兴了,朕不高兴了;太后过生日了,太后不想过生日了;朕心疼百姓了,朕不想再心疼百姓了等等,都能成为汉天子授田的理由。
至于授田的标准,也是按照‘谁更穷就给谁发、谁成分好给谁发’为参考。
发现了没?
兜兜转转,百姓因生活所迫而出售的田地,最终又回到了百姓手中!
百姓暂时失去了田亩,收获了一笔不菲的‘田亩出售费’;国家借着授田大捞一笔政治威望!
反观豪强,非但没有凭借土地兼并发家致富,反而将大半身家搭了进去,一声忙碌化作浮尘。
这样的操作模式,使得汉室长期,且随时掌控对社会资源,主要是田亩的‘强制再分配’,将社会矛盾永远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而这一切的根本,便是历史上由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制定,最终被元帝那个呆瓜一纸诏令取消掉的陵邑制度。
可以说,陵邑制度的存在,足以支撑汉室打破三百年王朝周期律,使中央集权在神州大地成为常态,并飞速进步到更高级别的文明。
只可惜,将地方豪强逼成韭菜的陵邑制度,最终还是倒在了不屑子孙之手···
再加上连续数代‘主少国疑’,使得汉室最终在王莽的新时代,正式画上句号。
如今,刘弘有幸成为汉室的掌舵人,并身处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处在华夏文明所遇到的最大一个十字路口。
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让华夏大地走向自己理想中的康庄大道,刘弘需要做的努力,还有许多。
如此远大的志向,使得刘弘时刻都不敢松懈,恨不得将每分钟都掰成三瓣,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而任何一个事务的改造,都需要循序渐进;尤其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引导,更是需要小心翼翼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种情况下,刘弘完全没必要为了解决土地兼并、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这两个问题,放着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不用,转而费心费力,去想一个成败未知的新方法。
自然,陵邑制度,也被刘弘满怀敬畏保留了下来。
如果有可能,刘弘还打算在将来编写一本小册,记录汉室之后的皇帝所必须要遵守的条令。
陵邑制度的长期坚持,就是其中之一。
听闻刘弘问起此事,三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