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上,汉室,几乎算是对儒家最具敌意的封建政权!
就连现在,民间关于‘高皇帝vs某儒生’的传说故事,都依旧屡见不鲜。
什么,高皇帝一脚把儒生踢泥地里啊~高皇帝在儒生的冠帽里撒尿啊~
甚至于众所周知的‘高阳酒徒’之说,都足以让儒家在汉室抬不起头,奔忙于生存和传言。
被这样一个学派弯道超车,短短几十年就丧失全部政治话语权,已经很能说明:景帝一朝的黄老学说,已经是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那究竟是怎样骇人的‘病毒’,将黄老学士子的思想荼毒到了这个地步,使其战斗力如此低下,居然抵不过‘高阳酒徒’们呢?
这其中的理由,可以说是错综复杂,也可以说是机缘巧合。
要说黄老学说本身存在问题,这就不客观了——要知道即便是在武帝登基,儒家全面进驻政治权利中心之后,黄老学依旧曾凭借窦太后废建元新政,而短暂的‘回光返照’。
既然不是学术本身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发展和延续的问题了。
这也很好理解:现如今,如果是法家出身的士子,那学个十年《商君书》,再看几年汉律,就足以和廷尉吴公一样,被称之为‘治刑名学’,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了。
儒家也差不多——学个十年《诗》《书》,在有些天赋,就很有可能一飞冲天,得到帝王家的青睐。
——年仅二十有余,却官职当朝尚书令的贾谊,就是明证!
但贾谊这样的青年才俊,可能出在儒家,也可能出在法家,唯一不可能的,就是出在黄老学。
在法家,年龄达到三十岁,治学十年以上的,都已经能被称之为‘新生代力量’;儒家,更是屡屡奉献三十岁以内的青年才俊,为后世人所传唱。
但在讲究‘悟’的黄老学,情况则和后世的中医一样:没长两缕白胡子,都没人敢说自己‘治炎黄之术’!
至于学派中的‘才俊’,那更是有汉一朝都没有过六十岁以下的!
如此漫长的‘人才成熟期’,必然会使得黄老学极易面临人才断档,青黄不接,乃至于‘徒弟还没学完,师父就老死了’的尴尬状况。
至于民间百姓的支持,自也是比不上有教无类的儒家,以及‘人才吸收能力’出类拔萃的法家。
很简单的道理:学儒十年,法二十,学黄老却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