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石粮食,第一个反应,自然就是加价插队——我出双倍,粮食卖我!
这种现象,哪怕是在后世也稀松平常——某些信奉饥饿营销的车企,也同样是用类似的手段,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来哄抬价格。
——要么排队等着,要么加价提车!
车嘛,好歹不算刚需,可以不着急提——哪怕确实急需一辆车,也有的是其他品牌可以挑。
可是嗷嗷待哺的肚子,却是没法等的。
自然而然,为了生存,百姓只能接受以远高于市场价的单价,将市场上仅剩的粮食抢回家。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粮商们铁了心,就是攥着手里的粮食不卖,那粮食市场的空缺额,就将是关中八百万百姓,乘以每月二石的基本生存量!
也就是说:只要粮商们铁了心不降价,那关中的粮食市场空缺,就是一千六百万石每月!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若是打算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粮价回归正常水准,怎么也得拿出足够关中百姓食用两到三个月的粮食,才能稳定人心才是。
但实际情况却是:刘弘只大手一挥,将关中粮商头子安陵杜氏一抄,五十万石粟米往市场,粮价顿时立杆见影的回到了正常水准。
虽然这其中,也有关中粮商恐惧刘弘手中的强权,以及杜氏这么一个‘血淋淋的教训’的原因在内,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金融现象。
——哪怕刘弘不动刀子,粮商们也无法承担一笔意料之外的‘粮食储存’成本。
很简单的道理:每晚卖一天,粮食的成本就会提高一分,可谋取的利润就少一分。
再加上出售价格无法撼动,就导致粮商手里的粮食每多屯一天,就要多承担一分储存成本。
出售价格雷打不动,卖的越晚赚的越少,那粮商们都选择,自然也就显而易见了。
——趁着还有赚头,赶紧把手里的粮食撒出去!
若不然,等之后成本涨的比出售价还高,那可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具体到刘弘推行的粮票,也是一样的道理。
——百姓之所以在过去,愿意将手里的粮食卖给粮商,默认粮商‘把自己的粮食加价卖还给自己’,就是因为个体储存粮食的成本太高,百姓无力承担。
也就是说:粮商挣得根本就不是什么差价,而是‘替百姓集中储存粮食’的管理费。
现如今,少府披着粮食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