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武给出了三十万人的‘预算’,刘弘想要直接腰斩,自然要用排除法。
即:柴武这套三十万战斗编制的预案中,有哪些部分,是绝对不能削减一兵一卒的。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整场战役的中心:马邑。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一场马邑战役,并非是常见的伏击-包围战。
一般而言,伏击战,通常都是本方提前预知地方的行军路线,而后在该路线选择伏击地点,如山谷、峡谷等双向通道形战场,然后提前设伏。
待地方按计划进入战场,就可以来一出‘两头堵’,然后借助地形地势,对敌方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包围、歼灭。
这样的伏击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风险。
只要敌方按计划进入包围圈,那无论如何,战争打响的片刻时间,伏击一方都能凭借敌方‘仓惶迎敌’而获得巨大的优势。
即便后续的战斗形式逐渐不利,伏击一方也能做出相对安全的决策。
如拉开距离,凭借地势用滚木、巨石进行‘远程杀伤’,或围而不攻,消耗敌方士气、粮草,乃至于安全撤退。
而现在汉室正在筹备的马邑战役,与寻常的伏击战最大的一处不同,就是战场。
正常的伏击战,都是在敌军的行军途中偷袭;而马邑战役,则更像是在敌军的战略目标周围,上演一出反包围。
马邑至武州塞之间的百里区域,某种意义上确实能形成类似山谷的‘双向通道’,马邑城、武州塞两处关隘,也确实能负担起战略要点的使命。
但相较于纯粹意义上的伏击战,马邑战役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对汉室而言却风险巨大!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是打伏击,那不过是‘一条路来两头堵’,如果没堵住,那就干脆放弃山谷两侧谷口的防守,直接跑路就好了。
反正敌方是受袭,哪怕出于‘小心有诈’的考虑,也不会继续追杀。
但在马邑战役中,充当‘山谷口防线’的两处要隘,却是肩负赵长城防线安危的马邑,以及武州塞!
尤其是马邑,正好位于赵长城唯一一处缺口的正北方向。
一旦战况有变,马邑告破,那马邑战役,将很有可能脱离刘弘预想中‘伏击战’‘歼灭战’的性质,反而转变为匈奴人大规模入侵的开端。
马邑一破,赵长城形同虚设,代国将陷入全面战争;而后,匈奴人可以东侵燕地,或南下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