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武州塞先前的人员配备少得可怜,但如果光是应付观察敌情的人,五十人绰绰有余。
因为整座武州塞,实则就是在两座山丘之间的迳口处,用黄土夯实而成的一段百丈关墙,外加一处关楼、一处烽火台。
关墙不高,大部分墙段高不过一丈余,算上本就比前后稍高一些的地形,也就是几丈的高度。
再者,武州塞虽然位于两丘之间的迳口处,但关塞两侧的山丘并不十分陡峭,斜度几乎不超过二十度。
如果匈奴部队人数不多,或不着急南下,完全可以从武州塞以东的山丘上缓缓通过,前往平城的方向。
塞西则不通——在武州塞西尽头处,有一处数十丈高的断崖,崖下的道路望南走二里便是绝路。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武州塞存在的意义,也从来不是将敌人挡在塞外。
——一处并不陡峭的山丘迳口,一面丈余高的土墙,根本不足以抵挡大规模的骑兵集群。
武州塞存在的意义,实际上仅局限于:用这面关墙逼来犯之敌,在‘从武州塞以东的山丘慢慢通过,前往平城防线’以及‘攻下武州塞,而后从塞下那道狭小的关门徐徐通过’之间做出抉择。
说白了,就是用物理方法减缓、拖延匈奴人通过这段区域,抵达雁门郡腹地的脚步。
既然都要拖延了,那自然也要顺带提前得知消息。
这样一来,武州塞的存在意义就十分简单了。
——观察塞北的状况,看到敌人的踪影就立刻点燃狼烟,而后撤退!
再加上平常事日和马邑、善无互通消息,并派巡逻队到塞外查看状况,五十人的关卒足够应对。
但现在,整个武州塞只剩下包括杨余在内的七位关卒,抛去要在烽火台边,随时准备点火的两人,总共就只剩下五个人可以用来‘望风’。
五个人,长百余丈的关墙,平均下来,每个人要负责将近四十丈的墙段。
这样一来,杨余多交代那一句‘有事没事看看左右的战友’,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塞中人手不足,塞东的丘林之上,根本没办法安排暗哨!
万一匈奴人偷偷摸上武州塞东面的山丘,藏在树林里嗖嗖方几支冷箭,关墙上远眺北方的关卒,根本就反应不过来。
箭自东射来,关卒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北方,中箭的没准都是侧脸!
要是平常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