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若恤道:“这有什么好说的,反叛就是死。只要参与反叛的降兵,全杀!”柳霏霏道:“反叛的降兵和杀降的粤军,加起来至少有四千多人,会不会罚的太重?”昭若恤摇头道:“不管重与不重,犯了错就该受罚。若是不罚,设立军规有何用?以后如何御众?百姓如何看待我们?”
柳霏霏笑了笑,说道:“好,这件事你来处理,让吴国的降兵和百姓都看看,楚国世子处事有规矩,只要坏了规矩任谁都会受到惩罚。”昭若恤这才意识到,柳霏霏早就想好了怎么处置,就算自己不杀,她一样会杀。之所以未动,是要把名声留给自己。
自古以来,杀降非仁者所为。若是因为法不责众,就不处置杀降者,昭若恤仁人的名声将受到质疑。不但在天下士大夫心中,昭若恤及楚国所谓的仁义是假,民众也会认为对他们的好只是做做样子。若是将杀降者全部处置,就是告诉世人,凡是有违仁义之事,楚国不但不会做,即使有人做了也要受到处罚。
而杀反叛者,则是震慑投降者,诚心投诚者好好对待,若是还敢反叛,必杀无疑。这样虽说有可能让昭若恤背上好杀之名,同样也会给他仁者的好名声,好杀与仁心,并不冲突。想到此处,昭若恤对柳霏霏更是感激。
正说间,征吴副元帅、水师大将军龚进彦进来。龚进彦之前被昭若恤派往长江下游,堵截战败的吴军水师。后来吴军果然败退,他带领一万精锐水师和吴国败军大战一番,吴军在此大败。只因鄱阳湖的水军知道吴军战败,引军救援。龚进彦害怕两面夹击,自己会被围歼,遂弃了吴军回到江州。
柳霏霏道:“奉化军虽然大败,到底还有两万余人。若是他们退回鄱阳湖,成为水寇,将来必是一大隐患。传令下去,让鄱阳湖周围的百姓向后迁五十里,施行坚壁清野之策,没有了粮草依靠,让他们困在湖中。虽说困不死他们,至少不能让他们轻易抢夺粮草。”
昭若恤深以为然,道:“好,我等会就让人去办。”柳霏霏点头,又道:“朱匡业有能力统兵,他若不除,我们就不能安心。好在他走的太急,家眷一个都不曾带走。殿下可与我一同写封信招降,让他儿子带去。告诉他若是肯归顺,家眷与钱财全部归还,还另有奖赏。若是不肯归顺,家眷我们会优待,钱财则会全部收缴。他部下的家眷也都在城中,让他们各自写封信一同带去。朱匡业不会那么容易归降,他的部下就不一定。每过五日,就让他们家眷写封信带过去,就算他们不投降,也能瓦解他们背水一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