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地减赋降税,全县百姓都很拥戴,前来定居的人也多了,昌光县一片欣欣向荣之色。
只是当地财政早已入不敷出了,而且知县每次减税,地主们都悄悄地把田租提高了,反正佃户们是一定要尽量搜刮的。
只有县丞特别忧虑。
这一年的新生儿也不少。
二十年前,昌光县的财政终于有些撑不住了,不过知县大人很有背景,从邻县借了些钱粮来,歌照唱,舞照跳。
知县这三年做了不少的善事,在当地的名望很好。
县丞也很关心百姓们,经常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可惜他看重的水利、城防、治安、教化等等,一概没被知县重视。
十九年前,齐国有了旱灾,昌光县也在灾区之列。
很多田地颗粒无收,当地百姓衣食难保,朝廷恩准免了当地赋税,地主们也勉强减了一点租,都快降回知县刚来时的水平了。
朝廷下发了赈灾银子,到了知县手里已经不多了,他把银子全花出去也不够。
有的邻县比昌光县还要差,当地官员虽然不做善事,但依然把钱花光了,只是他们自己的腰包越来越鼓。
昌光县知县虽然很清廉,可应对灾害时表现依然很差,当地百姓也把他和贪官污吏们视作同类。
这一年,死了不少人。
十八年前,旱灾略有些减轻了,但百姓们最后的积蓄早就没有了,勉强度过今年就不错了。
“再有意外的话,绝不可能像前一年那么轻松了。”县丞又找到知县,要求兴修水利,防备灾祸。
“轻松?你知道去年死了多少人吗?不继续赈灾,你居然还想着修水利?我已经奏请再减免一年赋税了,你不要再来说这些事了。”知县否决了县丞的要求。
因为昌光县一直在花钱接济百姓,附近几个县的灾民都慢慢聚集过来了。
这一年,昌光县相比邻县算好的,知县很满意自己的善举,被自己感动的死去活来。
十七年前,旱灾又复发了,虽不如前年的严重,但也不是去年可比的。昌光县又在灾区之列。
这次知县本事再大,也无处借钱了,县里既没有钱,也没有粮,只能任百姓自生自灭。
知县手足无措,开始自暴自弃,很少理政了。
昌光县这几年的人口剧增,粮食储备却基本没有,百姓们的境况比贪污横行的邻县还糟糕。
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