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直接的外交沟通渠道后,很难第一时间就弄清楚对方心里在想什么。
这样的情况在中美建交过程中,同样发生过好多次。比如中苏因为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全面交恶之后,我方高层想要缓和与美国的敌对关系,免得腹背受敌,两线抗压。
于是我们决定找个机会向美方释放和解的信号,来试探一下对方的反应。
因此在1970年的国庆当天,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并被安排站在*****的身边。
结果媚眼却抛给了瞎子看,美国人根本没Get到中国高层隐晦的示好。
好在后来美国乒乓球队有个迷糊蛋,莫名其妙就跑到了中国队的车上来,这才完成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中美建交。
1980年的美国,虽然一直在努力拉拢伊拉克,但其对萨达姆的想法,并不能判断的那么准确。
实际上早在四月份,《华尔街日报》就刊文做出了伊拉克入侵伊朗的猜想,只不过没引起太大的反响。
伊拉克和伊朗在边境爆发摩擦,肯定是美国人希望看到的事情,并积极的推波助澜。
但要说是美国对萨达姆的决断施加了几分影响力,那还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科曼斯基一开始也没特别关心中东地区的局势,直到他看了中川直树提交的报告,才对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从去年开始的持续边境摩擦产生了兴趣。
而中川直树那份报告的主要思想,自然是来自于周阳的灌输。按照周阳对他进行洗脑时的观点,作为一名分析师和研究员,不要怕自己抛出的观点是不是太过惊悚,而更应该担忧自己的观点能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要知道连那些预言世界末日的Xie教,都有大批蠢货相信。预言一场战争与之相比,只是小儿科罢了。
而就算预言出错了,对像中川直树这样的低级别研究员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大不了是被周围的同事取笑几天而已。
毕竟他们每天提交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分析报告,有90%以上都是垃圾,再多出错一次也无所谓。
而一旦真的被中川直树猜中了,那你就是整个美林银行里最靓的仔,连公司CEO都有可能会记住你的名字。
中川直树仔细想了一下,确实是这个道理。既然试错成本很低,为什么不去搏一把呢?
更何况周阳之前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