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在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巨大前景。
有句话叫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在的钢铁产业就有点类似的意味,其在英国、美国等一部分先发工业国,已经逐步成为黄昏产业。
但在工业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钢铁产业依旧还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比如中国国内,钢铁厂至少还有二十年的黄金机遇期。
但是在美国,钢铁产业的巅峰是在四五十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当时最大的钢铁联合体之一——伯利恒公司,在其附属造船厂的配合下,平均每天能够下水15条巨轮,可以说硬生生用恐怖的产能拖垮了轴心国。
但进入五十年代中后期,曾经是美国工业支柱的钢铁业却开始由盛转衰。这其中第一个原因是大规模的罢工,迫使美国钢铁行业大幅提高了工人的最低工资。
而钢铁企业不愿意自己承担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于是迫使美国政府同意其再上调工人工资的同时,一起调高钢铁的出厂价,而这大大损害了美国钢铁制品在全球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欧洲不断革新炼钢的工艺和技术,比如诞生了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的新技术,相比传统的平炉炼钢不但大大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钢铁的质量。
美国的钢铁企业在这场技术竞争中,却没有跟上欧洲和日本企业的步伐,他们把大量资金花在了扩大规模、增加营收上面。
一直等到七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受高油价影响步入滞涨,钢铁需求大幅减少。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在经历了技术革新之后,开始用质优价廉的钢铁产品冲击美国市场。
于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美国钢铁业在内忧外患中步入了极为艰难的阶段,整体负债率开始不断上升。
而美联储却在这个时候,开始用大幅提高利率的方式来压制通胀,这无疑成了压垮许多美国钢铁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美国的钢铁产业也并非没有挣扎和反击,在美国钢铁行业协会和钢铁工人工会的积极游说之下,美国国会和政府从六十年代开始,就着手制订了一系列堪比耍流氓的贸易保护政策。
比如在1968年,美国政府迫使日本和欧洲签署了“自愿”限定协议(vra),将出口到美国钢铁市场的总量,限定在全美实际钢铁需求量的9.6%以内。
除此之外,卡特政府又在1978年提出了“基准价格体系”,对所有日本销往美国的钢铁产品,建立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