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随便对方是谁吧,他都很难调动自己的情绪。
因为心怀愤怒,因为到底不甘。他知道所有人都没错,可是他身处这种支离破碎的日常琐碎中,就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个让他心中如流清泉的少女。
杨嗣脑中警钟高鸣,让自己打住,不要想了。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杨嗣在府上见到节度使时,没遇上他那个未婚妻。
节度使在拆一封信,告诉杨嗣:“年关将近,长安诸边出现了从冀州逃过去的流民。冀州那边已经在处理,太子让我们与冀州相互照应。冀州那边封锁州县,安顿流民。我这边直接去长安旁,配合当地官员一起将流民先安顿在太原府、万年县。剩下安抚流民的事务,等年关后再说。”
杨嗣皱了下眉。
节度使这般说的时候,他心里瞬间勾勒了一下地图,觉得这地图不对。长安的事情,怎么能让幽州帮忙?幽州这边军队装备自然好,但这是边军为了应对边关进犯。去安抚流民?岂能大材小用。
但是杨嗣又想到这是太子能调动的军队,便沉默地听了下去。太子手中能调用的兵马不如秦王多,能用到幽州兵马,已经很不错了。
节度使说:“这样,我领三万兵去办此事。你留在幽州,守住边关。那些蛮夷也知道我大魏看重年底这些时候,你可不要给他们寻到进犯机会。”
杨嗣心里微讶。
他说:“太子让节度使去?”
节度使:“对。”
杨嗣:“没提到我?”
节度使确认:“没有。”
杨嗣唇角微沉,道:“这封信不对。”
节度使不悦:“这是太子的亲笔信,有东宫的印章,我再三确认,岂能有假。”
杨嗣站得笔挺,淡漠道:“节度使在幽州十余年,和周围乱民为邻居,对他们十分熟悉。年关如此重要关头,应该是节度使这样熟悉幽州的人留守此地。而我熟悉万年县,熟悉关内地形……理应由我带兵入关,而不是节度使。”
他这般一说,节度使便也觉得奇怪了。
杨嗣:“恐长安有变。请府君按兵不动,留守幽州;我替府君带兵走一趟万年县,安抚流民。我亲自写书与殿下说与此事,他不会怪我的。”
想到自己这个女婿和太子的关系,节度使犹疑一下,答应下来。
杨嗣回去自己的府宅,本打算写信,却又停笔。他虽不是言尚那般聪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