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纬觉得自己陷入了某种思维的误区,却怎么也想不明白,起初的时候,包达友大哥还积极的和他反馈在欧洲尤其是在曼斯菲尔德镇和那群半职业球员交手的心得,可是几天一过去,对方不吱声了,问题出现在哪里呢?仿佛在激流中前进一样,到处都是阻力,却找不到对付这种阻力的办法。
想不明白就不高兴去多想了,有时候想得太多,反而容易让人魔怔了。
以苏纬的经验,他是不可能想到那么多的,就是高教练在和孙教练沟通了许久,也没有能够察觉出个一二三来,他们本能的以为是那些傲慢的英国佬控制的绝了不不愿意接纳中国球员在内的外国球员,另外还有一些诸如担心本土球员被排挤出去打不上比赛,又或者是政策方面的原因。
不过人既然回来了,就不能不管他们,在沟通了之后,孙教练还是让虞建他们回到了六中,自己则是继续联系一些足坛的熟人,看有没有机会让虞建他们打上比赛,在签订合同之前,有一个可以训练和保持状态的地方就不错了。
如果说在出国之前,那种压抑的感觉就像是无处不在的阻力的话,那么回国之后,基本上就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了。
……
“哟,这不是我们的‘总统先生’嘛!怎么样,今天有没有什么大新闻?瞧你这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肯定是累坏了,来好好休息下,怎么,不说话了?”
听到不怀好意的同事话语中讽刺的意味,约翰.肯尼迪没有吱声,他自顾自的回到了自己的格子间,在同事们玩味,讽刺,同情或者冷漠的眼神中放下手中的公文包,打开了电脑。
这天又是一个一无所获的日子,要知道在报社,不是什么人都会被每天被安排出去找新闻的,只有那些深受主编器重的人或者是报社的边缘角色才会有这样的机会。
前者是因为本身的能力足够,同时拥有自己广泛的人脉圈子,需要平时的时间出去,拿到合适的题材和内容;而后者,则是因为在报社不受待见,只能勉强抓住一些热点新闻题材,出去找到合适的内容进行采访和报道。
前段时间关于“中国男足”的新闻,差点就让约翰.肯尼迪“名誉扫地”,当然了,本来每日电讯报报社中,约翰.肯尼迪就没什么名声,他只是一个新人而已,新人么,自然要被安排去最辛苦的地方,比如说在伦敦的机场蹲点,又或者是负责在同行中用力的拥挤到最前方,争取一个直接采访当事人的机会。
有同事同情他,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