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河北西路行军,“太阴幽荧”的主力大部队也从登州踏上了大宋的土地,同大军成功会师。至此,“太阴幽荧”的将士们终于回归了。
大军会和行军,方向便是“燕云十六州”,但目的也早就公布了,这趟出征不是收复失地,而是远征。
大军所到之处都有地方厢军、武林人士、江湖帮会投诚,少则几十人,多则数千上万。其中不乏朝廷正规军队,主将是有品级的武将的那种。
这些人中有一心护国的,有仰慕燕王和“太阴幽荧”的,有想寻青云路的,也有那想捞好处探情报的。
对此,燕王的处理办法干净利索,统统不应。
除了之前联系过的地方军,别的不管目的为何,不管战力高低,不管名声好坏,统统不应。
这也挺好,知道燕王不接纳人并军之后,甚至不用他们找什么借口,很多人直接给想好了理由。
有人看到现在跟随燕王的除了他的嫡系“太阴幽荧”之外就是正规地方军队的年轻将领,觉得这是燕王在培养新人。只用正规军队,可能也是向官家表示自己“忠君”的心。再来就是要提携年轻将领了,谁都知道燕王封无可封,势必要把军功分给别人。于是,在安宁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燕王“忠君护国”、“大义凛然”、“一心为公”的名声,又传了开来。
河北西路是大宋重要的官道之一,沿路重城不少,很多百姓得知燕王要带军北上,便自发在道路两旁等候。民风淳朴,哪怕为将士们送碗水,也算表达了他们的一片心意。
安宁心情好时也会披上红袍上马转一圈,但多数都是藏在人群里,甚至直接躲进马车。
明明是怕被称赞到尴尬,却在军中又得了个“不重虚名”的赞誉。
顶头的主帅不管,各家主将不拦,后果就是整支联军的风气越来越奇怪了。
领导们一个个沉默,底下的兵士们反而越发“勤快”了。努力的互相交流、切磋、适应、磨合,善谋划的就约在一起写了一份又一份的作战策划,从金、辽的作战习惯写到我军的优势,从天时地利人和写到军队士气的提升总之除了主将们冷着,底下的军士们可是把气氛炒了个火热。
时间稍长,连明白自己任务为何的各军主将们,都开始觉得燕王是用了顶级的手段来让军士们自主交流学习了。
齐源在营中溜达的时候,就听到军士们凑群谈论局势,谈到燕王这段日子的所为时,有个军师模样的一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