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的问老妇人,我做诗的如何?
老妇人笑了,“诗文是人家达官贵人听的,我们平民百姓,哪里听的懂诗啊。”
白居易由此大受震动,日后每做诗,必念给邻居老妇人听,直到老妇人完全能听懂为止。
白居易的诗从此就开始变得越来越通俗易懂,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欢。
据说唐朝之时,遣唐使们把唐诗一并带回了日本,大唐诗坛文化荟萃,日本人却最喜欢白居易的诗。
因为简单通俗,容易理解,其他诗人的诗,对于刚接受汉文化的倭岛来说,比较难懂。
一首离离原上草,纵然向前跨越了千百年的时空,依然能被人听懂。
李孟羲教弟弟念诗,老铁听了几遍,就全记着了。
而且老铁听懂了,他笑了,欢快的扬起鞭子,轻轻抽打着牲口,嘴里小声念着诗,一遍又一遍。
等弟弟能把四句诗全记住了,李孟羲就他自己念着玩儿去。
小孩子精力旺盛,再加上新鲜,砖头扯着嗓子反反复复的背诗。
直到太阳变得灼热,砖头也嚎的累了,不肯再背了。
李孟羲抬头,看到阳光刺眼,他不由的眯起了眼睛。
从怀里磨出了破木头,也就是时盘,对着比照了片刻,“午时了。”李孟羲小声嘀咕了一句。
中午了,也没有饭吃的。
汉代平民们一天两顿饭,乡勇们哪怕是要赶路,一天也只两顿饭,早一顿,晚一顿。
时盘光秃秃的,刻度还没刻。
李孟羲拿起环首刀,用铡刀一样的方法,在时盘上铡了几下,几道细细的刻印清晰的印在了木头上。
一百八十度的半圆,被五道刻痕分成了六份。
每份代表着一个时辰。
然后李孟羲拿着环首刀,做锉刀用,在时盘边缘,刻出了一些小的刻度,把时盘的可测量精度,提高到了刻钟。
片刻之后,时盘刻度完成。
吹去时盘上的木屑,李孟羲拿起时盘,再次对着太阳对照时间。
午时四刻,中午十二点了,最热的时候。
砖头头上顶着一件衣服,阳光照不到他。
李孟羲忙着编甲,他被晒了一上午,一抬头是中午了,他这才感到了热。
一上午的努力,成果出来了。
李孟羲成编出了一条两约二十公分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