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青瓜。易青见它那馋样,愁肠百结中,仍噗呲笑出了声。
她掰了一小块放在桌旁,大黄舌头一卷,飞快吞了下去。
大黄也算得上家里的半个家人,平时有好吃的都会给它一口,沈三娘没拦着,只说道:“少给它吃这些,仔细坏了肠胃。你吃完后把树底下的木樨花收起来,阿娘给你做蜜渍木樨吃。”
木樨就是早桂,去年沈三娘也做过。过年过节时拿出来舀一勺泡水喝,或者煮汤团时加进去,香甜得连舌头都恨不得吞掉。
易青笑得眼睛都眯起来,脆生生应了。沈三娘也笑着起身,进去灶房开始忙碌。
到了易青上学堂的前晚,沈三娘早就准备好一篮子给到夫子的束脩,里面放满了肉条桂圆等六礼。
除了六礼,每个学童一年得付差不多八百个大钱,年礼节礼另算。书倒不算贵,印刷出来的比手抄本要便宜不少。最大头的部分,自是笔墨纸砚这些易耗品。
村子里的大部分人家,风调雨顺的时候,一年辛苦到头,差不多能存下二三两银子。
一户人家咬咬牙,也就能供一个蒙童上学。要是遇到灾年或者家里有人生了病,连一个都供不起。
明州府自古书香气息浓厚,出了无数的进士,甚至还有人高中状元。
只要考上了秀才,能免去一部分田租赋税,就算以后考不上举人进士,寻个教书先生的营生,或衙门里的师爷小吏,远比种地要来得好,也不愁没饭吃。
所以村子里的人家,只要手里有余钱,都会把孩子送去读些书。盼着能读出个状元郎来,一家子都能跟着享福。
第二天早上,沈三娘早早就把易青叫起了床,帮着她穿上洗得半旧的细棉夹衫与裤子。她头上以前是两个包包头,今天被沈三娘梳成一个,上面还扎了一块青布巾。
沈三娘左右看了看之后,满意地道:“好了,快去洗簌吧。”
易青去到灶间,沈三娘从大铁锅边灶眼里的小锅中,舀了热水出来倒进木盆里,递给她一支掰好的柳树枝与布巾。
她接过来擦了牙洗了脸,沈三娘已经将早饭放在了灶间的矮桌上。
早饭是糙米掺了萝卜苗煮的菜饭,苗多米少,里面加了盐,滴了两滴香油,吃起来倒也香。
沈三娘还特意给易青蒸了个鸡蛋羹,院子里种了花草,怕被鸡糟蹋,家里就没有养鸡,平时吃的蛋,都得花银子去街上买。
家里在过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