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是暂时的。
愚昧者总是津津乐道于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给单于老婆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
与唐朝相比。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
明朝则从未有过这种例子。
明朝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京,后来则迁都北京,迁都的目的,则是为了“天子守国门”。因为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会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
崇祯皇帝当年,北京形势很危急,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
这与清廷的咸丰皇帝致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狂逃离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仪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认贼作父更有着天壤之别。
明军能够保持这样持久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个民风柔弱的朝代。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无论是明朝的帝王还是百姓,都有着刚毅不屈的性格,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还是“扬州十日”,当看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言语,当看到“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两万余,史称‘嘉定三屠’”这样的记载,
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其中。
向天再借五百年这首歌唱的是血淹没人间。
后面却被改成了,愿烟火人间。
本来这首歌是献给郑成功的,后面却改成歌颂康熙了。
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
这句指的是看着满清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明朝的万里河山,我站在风口浪尖处紧握住日月旋转。
‘我’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