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潜心阅读。等熟读与心之后,你们自然就入道了。”
二人连连拜谢,再抬头只见黄鼠狼已经消失不见,面前只有两本一模一样的书,书名只有一个字:墨。
这样的事情,在太平府很多的地方都上演着。
顾尊用这样的方式,开始为自己的墨家学说布局。他没指望墨学能战胜儒家,但是在朔州分离抗衡,还是可以做到的。
因为儒墨两家,本就是完全不能相容的两个领域。
儒家站在君主的角度,士大夫的角度,统治者的角度,以教化为主。
而墨家学说的立场不是站在君王的角度,而是站在了平民的立场。所以墨家思想更加接地气,例如“兼爱、非攻、节用、节葬。”
简单来说就是人人互相尊重,批判战争,简化丧葬祭祀礼节,减轻平民的生活压力。
而墨家平时的行事作风也不像文人,更像豪侠。墨家子弟身负重剑,行侠仗义,因此墨家人都是出身平民底层,来自各行各业。
简单来说,儒墨之争,其实就是阶级之战。
墨家的学说和儒家学说注定背道而驰。
出发点不同,造成了两种思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墨家希望自下而上,维护平民的利益,从而去改变国家的现状。儒家的想法是自上而下,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建立一个稳定的国家体系。
在封建统治下,儒家的学说自然更容易被接受,可在墨家看来,儒家不过是统治者虚伪的面具,是禁锢百姓的枷锁。
儒家提出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君臣百姓恪守其道。这种理念的提出,是因为君王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权,导致时局混乱。儒家会为了贵族用了皇帝的乐队,而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
但在墨家看来,纠结这个大概是“吃饱了撑得”。筆蒾樓
墨家非常不喜欢儒家那套繁文缛节,觉得过分严苛的上下尊卑,就是从平民身上吸血,尤其是所谓的礼乐,礼乐又不能当饭吃!
注重礼乐只会增加百姓的生活成本,使他们不事生产,忍饥挨饿。说到底,墨家需要的是“实用”,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吃饱穿暖的社会。
为了挽救国家存在的问题,儒家提出了“仁”,对每个阶层的人提出道德约束,儒家希望君爱臣,臣爱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认为只要上层对下层不能肆意妄为,存在全社会的道德约束,就能有效地避免战争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