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造势,试图扳倒这位国师。
当然了,忠君爱国、维护王权威严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过是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却是拿不上台面的。
前几天,楚王已经决定效仿前朝制度重开科举,各地的士子文人都可报名参加会试,朝廷将择优录取。
唯一有所差别的是:被取录的进士们必须得在县里担任文吏,从基层干起,三年之后才可凭政绩表现逐步升迁。
而前朝的规矩,中了进士之后,授官便是正七品起步,短短数年之后便可在地方担任一郡之长官,养尊处优、威福自用,十几二十年之后就有望进入中枢,可谓是极其优待了。
问题是这些儒生士子常年钻研圣贤典籍,对于民间疾苦、基层社情民意一窍不通,四体不勤、五谷不辩,明明什么都不懂,却上来就要担任父母官,作威作福,这能有什么好结果?
前朝吏治败坏,官员不察民情,朝廷与民间严重对立,这个授官制度是关键原因之一。因此赵元谨提及此事时,秦烽便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绝对不能太惯着这帮文官。
在主世界,官员从基层起步已是共识,就连华国的最高领导人当年都是从村干部升迁上来的,和贫民百姓一起插秧收谷扛包,样样在行。这些士子文人凭什么例外?
赵元谨对此深以为然,当即便照准实施,只是这做法这无异于得罪了整个士子阶层,那些家伙不敢针对楚王,便把矛头对准了秦烽。
另一件得罪人的事情,便是秦烽提出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制度了,简单地说就是官员地主阶层,有功名的读书人不再拥有免税免赋的特权,都得向朝廷交税。
朝廷官府的征税对象是黎民百姓,可平头百姓能有多少油水?掌握社会财富最多的当然是上层阶级,可他们却偏偏不用缴纳任何税收,长此以往,绝非国家之幸。
后世曾有专家论证过,这几条制度如果能够真正执行到位,为王朝续命百年不是问题。当然反对的声音肯定是存在的,雍正皇帝推行这制度时,朝野群情汹汹,被御史言官们骂成狗,死后还被黑成了昏君暴君。
赵元谨头脑不傻,立刻就明白了这条国策的好处,几经权衡之后决定在全国予以推行。只是利益受损的士绅阶层是绝对不可能接受,必定要千方百计地阻挠反对的。
有此两条,秦烽等若已经彻底得罪了江南地区的所有权贵阶层。几乎是一夜之间,他这位国师就成了百官眼中的超级大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