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被萧书给听了去,记在了心里,灵活套用在了这个场合,但还真别说,萧书这个“逼”言简意赅,又立意高深,装的真是绝了。
胖老八听的晕晕乎乎,不知其意。
但边上可围着一圈的“清谈”才俊呢,就差没机会展示自己,对于这个话题,大感兴趣,立即有人出言,引用老子,问道: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此何解?”
萧书连论语都没读完,问他老子显然超纲了,但不妨碍继续装,只见萧书缓缓仰起头,四十五度仰望天空,面无表情,并不言语。
立刻就有人续道:“平平百年之身,何以长久?”
又引用北雅集题记中“千载圣贤今犹记,百年多病不堪行。”
论述道:“萧世兄方才诗有,圣贤千年前出,若能长久,何至于百年无圣人出?故圣人是人,当食五谷,故饿,无误。”
“非也!”一名身着青色儒袍的年轻人说道,见其气质儒雅,眉目清秀,身材修长,比萧钦之高一个头,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彬彬有礼,平易近人中凸显傲气。
拱手道:
“圣非圣,道非道,怎可同言?”
这名年轻人,大家都认识,其名徐邈,字仙民,其父徐藻,乃是吴郡郡学博士。
徐氏祖籍东莞,乃是儒学世家,擅经学。永嘉南渡时,其徐邈之祖澄之与同乡臧琨等率子弟及乡邻千余家,落户于京口。
徐藻为人正直,有浩然正气,又因出身寒门,不擅谄媚恭维,历来得不到重用,遂隐居吴郡,开堂授课,讲授经学,传习“洛声咏”,以点点微薄束脩为生,倒也乐得其所。
徐藻秉持“圣人之道”,坚持“有教无类”,其门下弟子,遍布三吴,其中不乏江东门阀陆、顾等族中子弟,亦有寒门子弟。
寒门子弟大多务实,求“经学”,江东门阀子弟则多学习“洛声咏”。
何为“洛声咏”?
顾名思义,就是洛阳的官话诗朗诵,虽然南北双方互相地域黑,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经常用“北伧南貉”等类似的话互喷。
但不可否认的是,东晋朝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北人,北人大多沿袭洛阳官话交流,南人要想做谋高位,出将入相,就须得会讲洛阳官话,故有南人于徐藻门下求“洛声咏”。
徐藻虽然隐居吴郡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