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好理解,搞生产嘛,一要人手多,二要工具先进。比如,我的老师可以多雇一些员工来帮她做PPT,帮她找资料;或者购买更好的电脑和软件,增加这些要素的投入就会增加她的课程产量。
现在我们也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丁教授所在的华亭学术圈,那边也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总需求不足是个伪命题,世界上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
你的产品没有需求,是因为你的产品本身不好,所以关键是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问题,而不是去刺激总需求,就是说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丁莼带头鼓起了掌,他便是一个供给学派的坚定拥护者,他的提问其实就是在给吴楚之站台,给年轻人大胆说话的空间。
吴楚之的回答,正是他想要听见的声音,没让他失望。
有站台的,自然便有拆台的。
第一个拆台的,来自本校,和曾慧娴不同的学派,乔万志教授。
乔万志作为一个做事非常古板的人,对吴楚之的学术水平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对吴楚之治学的态度,意见很大。
没有一点年轻人应有的谦逊!
“吴楚之同学,你的论文,结构非常不严谨!为什么没有参考文献?你以为你是钱伟长先生吗?”
吴楚之笑了笑,走过去指了指自己的论文,“乔教授,我在论文的前面就说过,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乔万志的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很有些吹毛求疵,但是吴楚之这样的解答,却让他们体会到了吴楚之的‘嚣张’。
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正是力学宗师钱伟长。
斐然的成就,让所有人见到作者名字后,就马上心平气和地接受了“本文确实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的设定。
可宗师泰斗有资格这么做,而你吴楚之一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有什么资格这么说?
没等他们发难,吴楚之不客气的解释道,“文中的相关理论在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随处可见,我认为没必要写出来。
而我的文章是首次对需求与供给做出经济史的梳理和研究,都是我自己的观点,我引用谁的?新华字典还是仓颉造字?
我当然尊重钱伟长先生,但个性化的表达能否不只是成为权威专家的一种‘学术特权’?请各位教授不妨多想一下,我们的学术体系是否可能从机制上容纳更多个性化的表达和个体性的差异?
一篇有研究价值的学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