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们的离开,固然令赵玖很伤感,但是这也是无法改变的人生规律,只能尽力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然后对待其他的老臣更加好一些。
比如说吏部尚书陈公辅,一年里已经有三个月在请病假了。他自己虽然雄心壮志,但也明白岁月不饶人。于是,赵官家在与之恳切谈过之后,升任其为都省副相公,稍后让他以副国级领导人的身份退休。
同时,他的好友李光则调回东京,任吏部尚书,不久之后也进入都省为副相,分担赵鼎的工作压力。
枢密院那边情况更加紧急,工部尚书马扩也晋封枢密院同知,给张浚打下手——别说韩世忠干不了枢密院具体工作,就是干得了,征南这一仗下来,他和张浚也水火不容了。
后又以礼部尚书赵元显为东南使相。以国子监祭酒陈康伯为礼部尚书,工部侍郎张九成为尚书,林景默为吏部尚书,赵开为户部尚书。
至于吕祉,也和万俟卨一样,前事既往不咎,重新当了河东路经略使,鉴于太原城的重要定位,绝对美差。
剩下的人员不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这次人员调动有点大,但是大家也都理解,毕竟老臣凋零无可奈何。而靖康耻造成的中生代断代现象又摆在那里。更重要的是,官家开疆拓土之后,急缺亲民官。偏偏又不能以次充好,因为地方官素质直接决定着一县甚至一州百姓的生死。
于是,赵官家只好再做了一次他以前十分鄙视的行为,那就是以大量大员子弟充任地方官。这些官宦公子道德底线总体来说还是要高一些的,而且照着葫芦画瓢,应该也不会太差。
比如赵鼎的长子赵汾就连升成两级为池州知州。
再比如李光的长子,已经被胡寅调到燕京去任职权燕京府尹,再三夸奖他的建设才能。
不过,这两位不仅是高官公子,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不寒颤。
君不见连杨万里这种小萝卜头都已经被派出去当知县了吗?
因为宰执接连去世,此次科举虽然仍在东京举行,但是推迟了一个月。中秋过后的第一次大朝上,赵官家正式宣布明年迁都。
从此之后,大宋以燕京为首都,东京为中都,长安为西都,杭州为南都。
都省副相刘汲提前去了燕京,准备各种事宜。
虽然并不设六部,但是一应府牙设备均按照开封府当年设置。
这也成为本次科举的一大热门话题。还有很多文